李之亮【文化史常识】古代避讳之礼

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 2025-07-14 22:26:22 admin 138 34
李之亮【文化史常识】古代避讳之礼

“避讳”这个词,今天的人们并不感到陌生,但它的内涵和封建时代相比,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:如果对面坐着一位老者和我们两人聊天,最好不要在他面前出现“棺材”、“某某昨天又死了”之类带刺激性的言语。如果我不慎真的说了这些,老者走后,你大概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我:“怎么搞的,一点都不懂得避讳!”这里所用的“避讳”其实是“忌讳”,这种用法在古代也能找出例证,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九回:“丫鬟说:‘南院子马棚里走了水了!’”所谓“走水”,其实是“失火”的意思,但失火这个词对人的神经刺激太强烈,所以换个说法:水走了,不就剩下火了吗?水火不相容嘛。再如上厕所也不是什么雅事,称“上茅房”已是大失水准,更不能像侯宝林相声里那样直呼去“屙”,那就叫不知避讳了。古代通常情况下称为“如厕”,也有叫做“放水火”或“小解”的,土了点儿。再儒雅些,可以称为“净手”,听起来就舒坦多了。有人说今天的厕所叫“洗手间”是从外国学来的,那可真是太抬举外国人了,我们老祖宗已经用过一两千年了!这种所谓的“避讳”其实是“委婉”,也就是把不雅的词语替换成雅致点儿的词语。

以上两种情况和古代礼制概念上的避讳完全不是一回事。古人所说的避讳,主要指的是不能轻易触犯庙讳、君讳和家讳,一旦触犯,不仅是违了礼法,甚至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。讳就是“名”的意思,至今还有“名讳”这样的说法,“名讳”说白了就是名字,“讳”仅仅表示说话人的礼节和修养而已。在漫长的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里,很多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,哪些名字不能随便叫呢?简单来说,第一、帝王的祖宗(通常为七代祖,也有九代祖、五代祖、三代祖的情况)不可以乱叫,叫了就是犯“庙讳”,因为这些祖宗早就被供奉在祖庙里了。第二、当朝君王的名字不能随便叫,叫了就是犯“君讳”。第三,自家祖先的名字也不能随意出口,直呼祖先大名叫做犯“家讳”。最早提出避讳之礼的当然是儒家,《礼记·曲礼》中记录了避讳的十大主要原则,这些原则分别是:1、“礼不讳嫌名。”啥叫“嫌名”呢?就是字形不同读音相同的字,比如大禹的“禹”字,读书人是不可以随便写这个字的,但并不等于不能读这个音,“下雨”的“雨”字仍旧可以随便地说。再如孔子名孔丘,秋天的“秋”字也不必避讳。礼制归礼制,有的帝王可不管那一套,“嫌名”也要求老百姓严加避讳,比如秦始皇名叫嬴政,当时“正月”的“正”字就读作去声,和“政”读音相同,嬴政大为不悦,下令更改“正”字的读音,于是从秦朝起,这个字才被改成了阴平声,读为“争”的音了。2、“二名不遍讳。”所谓二名,就是一个名字除了姓之外由两个字组成,比如唐高祖李渊,属于单名,太宗李世民,就是“二名”了。不遍讳的意思是讳了“世”就不用再讳“民”,讳了“民”就不用再讳“世”。细心人可能会发现,唐朝的书里该用“民”的地方都用了“人”,该用“世”的地方都用了“代”,就是因为避讳造成的。3、“逮事父母.则讳王父母.不逮事父母.则不讳王父母。”这一条涉及宗法制度过于复杂,不再分析。4、“君所无私讳。”意思是说臣下在国君或皇帝面前可以不避家讳,这是那个时代“尊无二”理念的具体体现。5、“大夫之所有公讳。”意思是说在大夫面前说话,照样要避开庙讳和君讳。6、“《诗》《书》不讳。”意思是抄写引用到经典著作时,可以不考虑各种避讳,因为这些经典已经比什么都尊贵了。7、“临文不讳。”指大臣在书写公文奏章的时候可以不考虑避讳,因为这种文字要求叙事非常精准,左避右讳,很容易把事情说糊涂而耽误正事儿。8、“庙中不讳。”在祖庙里祭奠时无须避讳。9、“夫人之讳,虽质君之前,臣不讳也。”这一条说的是“夫人”,对于皇帝来说,夫人就是皇后;对于侯王来说,夫人就是王后。意思是大臣在君王面前无须再避皇后或王后的家讳,因为夫人虽然是君王的“另一半”,但在男权社会里,男子为尊女子为卑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。10、“入门而问讳。”这是告诫那些到别人家拜谒的人:进人家门之前一定要先问清主人的家讳,避免在交谈中误犯主人家讳出现尴尬。 避讳的初衷无疑是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遵守严格的尊卑秩序,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礼法意义,但因为避讳条目甚多,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,往往弄得人们防不胜防,经常触讳,所以古代就有人称之为“网罗”。可惜的是,历史推进到封建时代之后,避讳之礼不但没有被简化,反而愈演愈烈,越搞越繁,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十条,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,甚至到了极其可笑的地步。举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,便见端倪。汉朝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字典,在这本书里,“秀”、“庄”、“炟”、“肇”、“祜”五个字都没有解释,仅在原字的下面注明“上讳”,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汉光武帝叫刘秀,汉明帝叫刘庄,汉章帝叫刘炟,汉和帝叫刘肇。汉安帝叫刘祜。这是最典型的避庙讳。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信里有一句贬低宦者的话,他说:“同子参乘,袁丝变色。”意思是汉文帝出行,宦官赵谈乘坐副车,袁盎拦住文帝谏道:“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,皆天下豪英。今汉虽乏人,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?”文帝大笑,“下赵谈。谈泣下车。”明明是宦官赵谈,司马迁为什么说是“同子”呢?原来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,和赵谈的名字相同,司马迁为了避家讳,改称“同子”,表示“和我父亲名相同的那个人”。如果不明白避讳文化,这句话根本无法读懂。这是最典型的避家讳。至于君讳,那就太普遍了。今人常说的“龙泉宝剑”,最初应该是“龙渊宝剑”,潜龙在渊嘛,哪有说巨龙待在泉水里的?那不委屈死人家了?就因为唐高祖名叫李渊,天下所有人都不准再提“渊”这个字,说了就是犯君讳,就是犯法,于是乎流传数个朝代的“龙渊”迫不得已改成了“龙泉”,久而久之,人们竟然完全忘了此剑的本名。器物改名,人也得改名,甚至连姓儿都保不住。上面提到汉明帝名叫刘庄,真糟糕,大名鼎鼎的庄周,一度被改称了“严周”。光武帝刘秀的发小儿严光因为不愿介入肮脏的政治,死活非要到浙江桐庐去隐居,后来人们把他隐居之处叫做“严陵濑”。殊不知此人本姓庄,名叫庄光,就因为避汉明帝的讳,改成了“严光”。比庄周更倒霉的是,他的姓氏到今天仍旧没有机会“复原”。常山赵子龙没人不熟悉,他的家乡本来叫恒山,因为汉文帝叫刘恒,只得把恒山改成常山了。宋朝赵匡胤三兄弟,本来老二叫赵匡义,老三叫赵匡美。赵匡胤当了皇帝后,两个弟弟分别改成了赵光义和赵光美;十几年后赵光义当了皇帝,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,你说折腾不折腾!这倒也罢,毕竟还属于“君讳”嘛。糟糕的是,这种避讳后来被人越用越滥,“夫人之讳,虽质君之前,臣不讳也”也不灵了,武松打虎的阳谷县原来一直叫春谷县,因为晋朝简文帝的皇后名叫郑春,才改成了阳谷。这还可以容忍,毕竟还是个皇后嘛。更糟的是,连帝王的儿子们也学着妄自尊大起来。比如浙江的嘉兴原来叫“禾兴”,因为孙权的儿子名叫孙和,对不起,改成嘉兴吧。宋朝人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记载的两个小故事更让人啼笑皆非,说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鏐的儿子有点瘸,于是“茄子”不许再叫茄子,改叫“落苏”;还是五代时期的吴国军阀叫杨行密,为了避开“密”的读音,竟然把蜂蜜改成了“蜂糖”!唐朝的书里很少出现“虎”字,这是因为李渊的祖上叫李虎,于是把该用“虎”的地方统统改成了“武”。“朱雀玄武”本该是“玄虎”,到今天也没有改回去。如果有人把北京的玄武门叫做玄虎门,一定会被人们看做是“没文化”。不仅如此,连考进士做官也要“避家讳”,唐朝年轻诗人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,竟害得诺个聪明的儿子没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,因为“晋”和“进”同音,所以对不起拜拜。为此韩愈极为愤慨,写了一篇《讳辨》批判道:“父名晋肃,子不得举进士,若父名仁,子不得为人乎!”愤慨归愤慨,规矩还得遵守,害得李贺二十几岁就郁郁而终了。唐宋时期,避讳真不是闹着玩的。《唐律疏义·职制》对此有严格的规定:“府有正号,官有名称。府号者,假若父名卫,不得于诸卫(唐朝环卫官,所谓十六卫也)任官;或祖名安,不得任长安县职之类。皆须自言,不得辄受。”如果隐瞒不报,法律可以认定判他一年有期徒刑!为什么称避讳为“礼法”或“礼制”呢?因为它虽然出于《礼记》,到后来却用“法”的形式固定下来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这种繁琐的礼制一直是弊大于利,委屈甚至坑害了不少人,直到清朝灭亡,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制度才被彻底废除。

展开全文

链接:

礼——华夏民族的符号

古礼是法治的根基

称谓中的“礼”

【李之亮作品汇编】

漫话赵宋王朝——2018年汇编(上)

《水浒传》中的文化密码汇编(上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bat365在哪进 你的华为手机电池该换了吗?一篇文章告诉你答案!

你的华为手机电池该换了吗?一篇文章告诉你答案!

📅 07-10 👁️ 8371
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 为什么美图手机有时闹钟不响的

为什么美图手机有时闹钟不响的

📅 07-08 👁️ 1783
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 英雄无敌3窗口化win10 英雄无敌三怎么窗口化步骤

英雄无敌3窗口化win10 英雄无敌三怎么窗口化步骤

📅 07-08 👁️ 9602